帶你認識創業指數(十三) 創業指數各有側重但有共同關注

2018-05-07 16:40:07 96

和創業指數有關的指標不少,除澳門創業指數主要借鑒的全球創業觀察計劃(GEM)、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EDI)、世界競爭力年報(WCY)、考夫曼創業活動指數(KIEA)、Kostova三因素模型、營商環境報告等,還有不少。側重焦點雖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有共同焦點,就是可評估某一具體國家或地區的創業環境的經濟活動情況。   

了解與研究各地區的創業指數,學習成功案例,不僅有助政府和學者探求更科學有效的創業環境評估標準,還有助更多企業和創業者了解行情,把握時機,開創事業。以下分享國際上較知名的創業指數,供讀者參考借鑒。


三大方向14項指標



    一、全球創業指數: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非盈利研究機構“全球創業發展研究所”自一一年開始發表全球創業指數,用以評估全球各國的創業生態(創業態度、創業資源和基礎設施),依據各國或經濟體在國內外的創業表現進行考核和排名。


    創業指數針對三大方向14項具體指標,主要包括:(1)創業態度:泛指民眾對創業的基礎看法和素養。具體分五項小指標:創業機會認知、創業技能把握、風險承擔態度、網絡連接程度、文化支持程度。民眾對創業者的評價越正面,越可塑造積極的創業環境,創業者越容易獲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2)創業能力:泛指創業者和企業自身的特質。具體分為四項小指標:機會型創業傾向、技術部門運作、人力資本和競爭力。創業團隊自身的創業意圖、運營管理能力和產品的獨特性等,都可有效評估各地區創業者獲得成功的可能性。(3)創業企圖心:主要反映早期企業家在一系列創業活動和過程中的投入和表現。包括五項小指標:產品創新、流程創新、高成長、國際化和風險資本。

    分析創業環境變化


    該指數特色是覆蓋面廣,參加研究的國家和地區近140個,其中包括中國內地、香港和台灣。各地政府每年根據最新發佈的創業指數報告分析本土創業環境變化,執政當局甚至會根據每個具體指標來思考發展和調整方向。


    二、巴克萊創業指數:是英國一項以採訪專家和創業者為特點、從整個創業歷程的各個階段來分析創業環境的指數。該項創業指數從一二年開始發佈調查結果,一年發行兩次報告。該項研究指數主要針對四個部分研究:(1)環境推動因素,包括資金獲取能力(包括借貸的難易程度、獲得風險投資的難易程度、通過本地市場獲得資金運轉的難易程度)、創業技能與天賦培養(包括高等教育培養水平、文化和社會規範、機會認知、創業作為職業選擇的認可度等)、監管環境(包括創立企業門檻、政府援助政策、稅收、政府項目),以及研究創新。


    (2)創業成果,主要統計初創企業的成立數量、獲得擴張資本的企業數量、退出市場的企業數量。(3)不同地區的創業發展,針對企業數量、高增長企業比例、交易數量等因素,對英國的13個不同地區進行跨區域分析及研究。(4)聚焦脫歐與創業生態,具體分析歐盟與英國脫歐事件在創業技能、資金援助和海外擴張方面對創業生態的影響。關注當年度的熱點話題對創業生態變化作針對性的分析。

    用學者創業者觀點


    該指數的特色是以英國為重點,除匯報統計結果,更注重結論的提煉和趨勢分析,在每次報告中都會對調查數據進行高度綜合的總結,更有特別專題(例如脫歐後的影響和分析),大量引用學者和創業者的觀點和看法,令該指數更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三、安利全球創業指數:此指數研究自○八年起由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主導,美國安利公司支持。一六年十二月出版的第七冊《安利全球創業報告》中,採用來自全球45個國家超過五萬名十四至九十九歲的調查者為樣本,主要調查方式為面談或電話訪談。調查以詢問創業者與準創業者的方式進行,對各個問題列出45個國家的答案指數和全球平均的答案指數。

    主要有五個方向:(1)你對創業有何看法及能否想像自己創業?(2)以下哪些因素吸引你創業?(3)是否認同關於創業的某些表述?(4)在你看來,自主創業在你的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趨勢會如何?(5)作為自主創業者,親自尋找和接觸顧客是否讓你感覺舒服?

    縱向比較逐年變化


    該指數的特色是以一對一訪問的方式直接調查各國人群對於創業的看法和對創業環境的描述,且有針對性地分析不同國家、性別、教育背景的受訪者的答卷差異,並縱向比較受訪者回答的逐年變化,用以提煉有指導性的結論。


    以上三個不同的創業指數雖有不同側重,但有共同關注重點:(1)創業者自身和社會環境對創業的看法;(2)創業者的創業能力、資源及獲得能力、資源的可能;(3)創業者目前的創業成果和表現。不同指數的研究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邏輯相似。具代表性的抽樣、細緻的研究,和深度分析的創業指數,對政府、學者、商界和創業者都是極其重要的參考工具。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劉丁己

    易研網絡研究實驗室 張榮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