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澳合作與澳企發展新契機
隨着橫琴新口岸於今年八月十八日下午三時正式啟用開通,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展目標持續有序推進。粵澳兩地市場將進一步融合發展,有利澳門市場規模延伸擴大,助力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新關將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便利通關模式,年通關容量或可達8,000萬人次。開通儀式上,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口岸開通具有三項重要意義:一是翻開粵澳合作開發橫琴的新篇章;二是推動澳門與珠海基建進一步聯通;三是展現“一國兩制”強大的生命力。
疫情重創脆弱經濟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為包括澳門在內的各地經濟體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本地生產總值(GDP)於今年第一二季分別收縮48.7%和67.8%。疫情凸顯本澳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的脆弱性,經分析國際同類外向微型經濟體發展歷史,經濟過於單一的導因之一是內需市場規模較為狹小。特區的對外經貿活動高度集中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所提出的服務貿易四種模式的其中之一——境外消費。
當下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單邊主義與經貿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將可能面臨巨大調整。今年七月三十日,根據我國長遠發展戰略,同時研判國際形勢變化,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信號。
政策效應持續遞減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自二○○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我國正式加入WTO,成為其第143個成員,國家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以低成本要素、出口導向型戰略實現經濟高速發展。但卻伴隨出現外貿依存度過高、經濟安全風險大、關鍵核心技術受限、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等發展瓶頸。因此,自一九九八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開始,廿多年內地把經濟發展重點轉向擴大內需的方向轉型。至今,中國經濟已進入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加速轉變發展模式是大勢所趨。
回歸後推動澳門經濟增長的自由行及賭權(有限)開放等政策效應,近年不斷遞減,澳門經濟於一九年疫情未發生前已呈下行壓力。一九年經濟增長、服務出口、貨物出口及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實質變動率分別為負4.7%、負3.4%、負8.3%和負20.1%。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出口市場結構及勞動力市場結構較為單一,不利經濟持續發展。
珠澳合作開發橫琴
二○一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提出四點希望,其中在第二點“堅持開拓創新,進一步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容強調在當前,特別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
澳門特區府於今年四月二十日公佈的二○二○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將加強與廣東、珠海合作,做好橫琴開發文章。首要是做好頂層設計,秉持進一步解放思想、勇於變革創新的精神,用新思維、新方式在橫琴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把澳門“一國兩制”和國際貿易自由港等優勢與橫琴的資源和空間等優勢結合,形成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制,建立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享的體制機制,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結合“兩制”優勢的高水平開放區,成為“一國兩制”下區域合作的先行示範區,以及“一國兩制”實踐的新平台。
澳企人才創新契機
粵澳深度合作區從政府層面提供兩地市場融合制度的公共品,參照國際貿易自由港標準,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規則,打造高度國際化、法制化、便利化的創新創業高地和與澳門趨同的營商環境,實施高度開放的投融資體制,創新通關模式,破除澳門與合作區之間的各種體制障礙和政策壁壘,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有序流動及優化配置。
珠澳合作開發橫琴,促進澳門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澳門企業及人才發展開創新契機。澳門企業及專業人才經評估自身比較優勢,以直營、合資或合作方式,利用好WTO服務貿易總協定所提出的服務貿易四種模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費、自然人存在、法人存在),又或跨境貨物貿易或直接投資方式,通過橫琴進入國家內循環,參與內地生產要素市場及最終產品和服務市場供應鏈環節,分享內地14億人口龐大內需市場的增長紅利。
檢視完善政策營銷
同時,發揮身處單獨關稅區及自由港的優勢,以及長期以來與境外市場尤其是葡語地區市場所建立的商業聯繫,發掘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境外企業進入國內市場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商機。
近日筆者在進行一項關於琴澳合作的研究項目發現,受訪企業家多認為“通關障礙”及“短期看不到市場”,是現階段仍未進入橫琴投資的主因。公共政策理論提出政策(內部及外部)營銷對政策能否達到政策預期目標是重要的。配合粵澳合作開發橫琴的新篇章,建議政府可檢視及完善現有有關政策的營銷策略和成效。
澳門管理學院 唐繼宗
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