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困賦能 拓寛美食賽道
復活節假結束,旅客量喜人,旅遊足跡擴大,到民生社區打卡搵食者不少,引流入區逐漸收效。“五·一”將至,又一波遊客大軍湧至,倘引流措施奏效,可提升旅客體驗,亦可增強社區經濟活力,將是檢視目前引流措施的關鍵節點。
當局與民間節前部署大量娛樂休閒設施,出盡法寶,開始令旅客走出熱門路線,但要持續引客,還需各自打造獨特亮點。
例如澳門自一七年獲授“美食之都”金名片,旅客來澳探店覓食是指定動作。由此推動餐飲業規模持續擴張,除了二二年疫情衝擊行業數量收縮,基本保持增長,並有大量外賣店湧現,遍佈全澳。據統計局資料顯示,至二三年,堂食與外賣店幾乎平分秋色。如今新開店舖,大部分講飲講食,可見一斑。
餐飲業成行成市,不同區份、客群,逐漸有清晰定位。如氹仔舊城區幾乎是美食天下,瞄準年輕旅客“喜嘗新、愛打卡”需要,成為飲食業插旗重點;新口岸皇朝區大量白領客群,是不少新品牌落戶選址,並兼顧五湖四海旅客集聚,內地多元菜系雲集。又如下環街是傳統民生區,保留澳門為數不多的小販檔口,還有本地風味的小食,濃濃本土特色吸引捧場客。餐飲元素區區有特色,結成“美食之都”的豐富內涵,生機盎然。
但餐飲市場絕非一帆風順,多年來開業手續繁瑣,經常為社會所詬病;以輕資產、低門檻發展的外賣市場,同樣遇到不少難題,當中因極依賴外賣平台宣傳觸客,卻苦於平台收費高昂,苦不堪言。
新近公佈的施政報告強調“放管服”,為餐飲等小微企開業擴充,拆牆鬆綁,包括將少於一定面積且不涉及高風險工程的飲食場所,擬改為備案登記制度;計劃修改《文化遺產保護法》,按實際情況適度放寬緩衝區內的外部門面裝修的工程限制;以至針對外賣平台收費出台指引,提高透明度。這些業界的長年困惱有望解決。
政策先行優化營商環境。下一步發揮業界力量,從競爭激烈的餐飲賽道,傳承創新,把澳門美食發揚光大。
春 耕
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