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飯碗 才能鬆開錢包
日前廣州“摘星”,廣東全域低風險,加上廣東入境的核檢要求恢復至四十八小時,這些利好消息帶動下,市場對即將到來的“五·一”黃金周重拾希望。
疫下全球經濟放緩,疫情復燃反彈力更驚人,內地部分城巿為防疫“封城封路”阻隔影響,穩守動態清零。雖然本澳防疫仍守得穩,但疫下企業結業、裁員消息不斷,招租“吉舖”隨處可見,重災區的旅遊區丁財不旺……要驅散愁雲慘霧,可能還需一段時間。
自疫情出現,政府第一時間作出反應,一邊推經援措施,一邊呼籲企業避免裁員,共度時艱。但內需有限,難以撐起澳門經濟規模。隨着“最後一公里”兩年多仍未見拐點,即使政府多次“泵水”,藉電消計劃等措施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然而,多數打工仔憂慮飯碗隨時不保,消費越趨審慎,電消的效益逐次遞減。
居民不願消費,企業更加難捱。疫情未見盡頭,市場更料今年經濟形勢不樂觀,部分企業尤其中小企,開始陣腳大亂,要麼裁員輕身上路,要麼結業壯士斷臂,進退兩難。
當企業自身能否存活都成問題,招聘人員促進就業則幾成“不可能的任務”。例如近日有團體與勞工部門合辦的大型招聘活動,不少到場搵工的失業人士,甘願自降身價,唯月入過萬的工作鳳毛麟角。又如受貴賓廳結業不幸被裁退的本地居民,有人反映搵工多時苦無結果,縱使漁翁撒網,願意放下身段、降低薪酬求轉行,卻因無經驗、無人脈而被拒門外。
對企業而言,疫下職位空缺有限,給出的薪酬條件大降,折射本身經營困難;對失業人士而言,搵工難,“換跑道”更非易事。
要提高就業配對率,政府除了聯同不同團體舉辦招聘活動,增加失業者應聘機會,也宜透過獎賞,鼓勵企業為應聘人員提供職前培訓,讓有意“換跑道”的失業人士較易重投勞動力市場,緩減失業壓力。居民只有穩住飯碗,才有條件鬆開錢包,提振內需。
春 耕
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