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投直擊】音樂界的新市場機遇
從留聲機到黑膠唱片、卡式磁帶、鐳射唱片,催生了音樂錄製產業,為行業創造大量收入。但隨着科技演化和普及,盜版越來越方便,成本亦越來越低。互聯網時代聽音樂流行電子化的MP3格式,侵權行為相當嚴重,網上到處都是免費的MP3檔案下載,造成行業惡性循環。
錄製音樂市場復甦
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2017全球音樂報告 音樂產業的年度狀況》顯示,全球錄製音樂行業收入自○一年起連續下跌十四年,一五年起止跌回升。報告中,從九九年高位到一四年低位,全球錄製音樂行業收入由238億(美元,下同)大跌4成至143億,一六年慢慢回升至157億。
IFPI將全球錄製音樂行業收入劃分為四大類別,分別是實體收入、數字收入、表演權收入及同步收入。實體收入是指售賣傳統不同類型的唱片;數字收入是指經網絡帶來的收入,包括音樂下載、付費流媒體等;表演權收入指授權在廣播和公共場所使用錄製音樂所帶來的收入;同步收入指透過授權廣告、電影、遊戲和電視節目使用音樂獲得收入。表演權收入和同步收入份額很細,實體收入曾是行業支柱甚至唯一收入,但近二十年間快速萎縮,由九九年的238億萎縮至一六年的54億,趨勢將持續。
扭轉市場局面的是數字收入,○四年僅4億,一六年已增至78億。一六年是標誌性的一年,因數字收入首次佔整體收入的50%;按地域算,廿五個國家數字收入佔過半。數字收入亦非整體走俏,音樂下載收入一六年按年跌20.5%,付費流媒體則按年激增60.4%至數字收入6成。
價值差距有待解決
錄製音樂產業收入大減,已具規模或已成名的業者尚能生存,但回報減少令投資減少,大大縮窄新血或較小眾市場的發展空間,形成“陰乾”的惡性循環。九十年代末正是互聯網開始盛行的年代,大量盜版音樂固然是影響產業元兇之一,一些被稱為“用戶生產內容”的平台亦是業界煩惱來源。
早於九八年互聯網發展之初,美國政府制訂被稱為“避風港原則”的《千禧年數字版權法》。立法原意是幫助互聯網行業發展,考慮到有些類型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沒有能力審查用戶上傳的訊息或檔案著作權,所以當侵權事件發生,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只要在著作權人通知後移除侵權內容即可,不用負法律責任。及後,很多國家參考並引入“避風港原則”,例如中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該原則雖有助互聯網企業發展,但錄製音樂產業要花大量資源監察平台侵權行為,平台如YouTube等則不用負上侵權責任。
YouTube會與用戶分享廣告費。IFPI曾以此與訂閱音樂流媒體做一個比較,以一六年為例,流媒體約2億用戶(包含付費和廣告支持)為著作權人帶來超過39億收入;但估計有超過9億用戶上傳分享平台,只為著作權人貢獻5.53億。隨着Spotify、Apple Music等流媒體平台的成熟及普及,且人工智能助手、電動車等將音樂流媒體帶入更多生活場景,越來越多人願意並習慣付費聽音樂。IFPI估計截至一六年底全球已有約9,700萬付費訂閱賬,如考慮到有家人一起使用付費訂閱賬戶的情況,實際用戶量已過億,為解決音樂製品的“價值差距”找到方向。
中國市場潛力龐大
中國市場是盜版重災區,錄製音樂市場一直十強不入(一六年排名十二,一五年排名十四)。但情況正在改善,中國科網巨頭於一六年將海洋音樂、酷狗、酷我等受歡迎的音樂流媒體本台收歸旗下,成立騰訊音樂並以“QQ音樂”品牌推出服務,截至一六年底擁有約1,500萬付費用戶。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副總裁吳偉林曾透露,“QQ音樂”月活躍用戶達6億,所以只有約3%的付費用戶轉化率,相比其他平台約20-30%的轉化率,中國市場潛力非常龐大。
國際唱片公司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等已視騰訊音樂為打入中國市場的跳板,市傳騰訊音樂今年在香港或紐約上市。